慢性外耳道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p2、安全防范系统的优化p [复制链接]

1#

  感恩,感恩得到的一切;


研究性学习重在探索过程,注重知识的产生过程,改变学生在教室里等老师教知识,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寻找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资料、数据,并不断提高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尝试用相关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成功与失败、发现与创造中初步获得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总之,研究性学习强调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探索性。


在陈超的的人生履历和身份中他排出了如下顺序:诗人,诗歌批评家,大学教授。可见陈超最看重的是自己的诗人身份。确实如此,陈超作为诗人的一面相当重要。陈超的诗歌主要集中于诗集《热爱,是的》(远方出版社,2003年12月)《陈超诗歌快递:夜烤烟草》(诗歌EMS周刊,2011年5月2日总第98期)《陈超短诗选》(银河出版社,2012年)。在很大程度上,诗界普遍关注和倚重陈超作为诗论家的一面,而这种“高拔”也造成了对他诗歌写作长期的遮蔽。而就我所知,很多年来只有极少数的几个“内行”谈及过陈超的诗歌写作(我是说在深刻和准确的程度上),如唐晓渡、西川、臧棣、刘翔。唐晓渡在陈超辞世之后回忆了对其诗歌的深刻印象,“真读到陈超的诗时我还是感到了惊讶――不是惊讶于它们出自何人之手,而是惊讶于它们出色的程度。”(唐晓渡未刊稿)西川的评价更高,“在我眼中,杰出的诗人和杰出的诗歌批评家没有高下之分。陈超既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歌批评家。在他身上,这两个‘杰出’也没有高下之分。陈超的诗歌创作中,既有自觉的成分也有训练的成分。无论在他进行诗歌创作,还是进行诗歌批评时,这两个‘杰出’都互相借重”[5] 。是的,这就是“内行”的工作。平心而论,陈超无疑是杰出的诗歌批评家。就诗人身份来说,陈超的诗歌也是出手极高的。陈超的诗歌显然是先锋的诗歌精神与略显“老旧”的话语形式之间的完美结合。在咏叹和吟述的朗朗的诗歌乐调中呈现的却是深入当代的先锋意识和深切的个人体验。这在八九十年代的汉语诗坛甚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陈超的诗歌写作经历了八九十年代的“转世桃花”般的阵痛与精神高蹈以及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深入当代和日常生活的转变过程。陈超的诗既是高蹈的又是及物的,既是面向整体的时代精神大势又是垂心自我渊薮的浩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