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智通财经网
作为港股的稀缺上市标的,近期兆科眼科的上市再次吸引了各路资金的眼光,上市前融资不乏GIC、高瓴资本的身影,且在上市时引入多家基石投资者。而兆科眼科的母公司李氏大药厂()的
智通财经APP观察到,5月27日李氏大药厂发布了年首季度财报,28日开盘后股价一路上扬,盘中最高涨逾8个点,收盘涨幅仍有4.6%,自5月中旬其股价阶段见底之后,累计反弹涨幅超过10个点。
财务公告显示,一季度李氏大药厂实现收益约2.83亿港元,同比增长3.7%;毛利约1.92亿港元,同比增长6.6%;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8万港元,同比增长2.9%。财务表现中规中矩。
仿制药仍为大头
截至年末,公司拥有专利产品四款,包括立迈青、尤静安、速乐涓和睿保持,引进产品18款,如菲普利、再宁平等,以及仿制产品两款,曲前列尼尔注射液、磺达肝癸钠注射液。
一季度,由于尤静安、菲普利、速乐涓及曲前列尼尔注射液的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96.6%、41.1%、40.8%和.2%,带来业绩提升,同时抵消了再宁平授权终止以及立迈青取得作为那曲肝素钙注射液的药品批文后重新安排上市带来的负面影响,总体收益同比增长3.7%。
分系列看,引进产品的销售额占比达到55.6%,专利及仿制产品的销售额为44.4%,可见引进产品仍然是集团的主要收入来源,不过相比去年同期的销售比64.6%来看,引进产品的销售占比下降了9个百分点,也说明了随着集团研发能力的提升,其自研比例的销售也在同步上市。
自研比例的提升进一步推升了集团盈利水平。一季度集团取得毛利约1.92亿元,同比增长6.6%,毛利率从66.1%上升1.9个百分点至68%。净利率14.5%,与上年14.6%基本持平。
毛利率提升而净利率持平,主要是因为集团加大了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的支出。
智通财经APP观察到,一季度销售费用支出万港元,同比增长10%,费用支出比也提升1.4个百分点至25.6%;研发费用支出万港元,同比增长88.7%,均大幅超过营收增长。
公告显示,集团在成立营销中心之后,不断强化现有分销渠道,同时探索新分销渠道,以及为新产品及即将面世的产品上市做准备,并投放足够资源。
研发及产能方面,期内合肥基地的尤静安、立迈青产能提升及生产设施升级进度良好,南沙基地生产特卡法林药片及诺克沙班药片作GMP申请及临床试验的工作也取得积极进展。制造吸入式雾化制剂的设备正在安装调试。生产口服细胞毒性药物及进行连续血糖监测的设备已完成安装调试,两者均已为生产临床样品及/或注册批次做好准备。
研发费用支撑下,期内多条管线取得重要进展,截至目前集团有超过40个处于发展初期及后期阶段的项目。
两款新药申请落地
智通财经APP观察到,在一季度期间,李氏大药厂获得了两项新药上市批文,多款产品在三期临床试验、新药上市申请中获得积极进展,另有新药临床实验获批补充管线等。
2月2日,磺达肝癸钠注射液获得国家药监局的生产及上市批文,该药物适用于预防正进行髋关节手术、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或下腹手术的人士可能出现的肺栓塞的深静脉血栓。磺达肝癸钠注射液是人工合成的活化凝血X因子选择性抑制剂,具有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半衰期长等优点。其对IIa因子无作用,出血不良反应少,分子链短因此不能诱导抗体反应,不会引起血小板减少症,无肝脏毒害作用,过敏反应少。
5月13日,集团全资附属公司兆科药业生产的苯丁酸钠颗粒或国家药监局的药品注册证书。该产品作为辅助治疗药物,用于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缺乏症、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或精氨基琥珀酸合成酶缺乏症引起的尿素循环异常患者的长期治疗。苯丁酸钠颗粒是国内的首仿药物,目前中国没有原研苯丁酸钠销售,该产品可填补国内空白。
此外,1月27日,Lutrate的新药申请获得国家药监局受理,该产品用于晚期前列腺癌的舒缓治疗,其含有活性成分醋酸亮丙瑞林,为LHRH促进剂药物,可减少主要雄激素睾酮,以LHRH促进剂进行治疗为雄激素去除疗法的主要方式,已成为转移性前列腺癌的护理标准。
1月份,集团招募病人在三期临床试验中使用CetraxalPlus,主要治疗急性外耳道炎及伴有鼓膜置管的急性中耳炎;Intrarosa用于治疗外阴阴道萎缩,获得国家药监局授权开展三期临床试验批准。
肿瘤治疗领域,集团拥有65%权益的附属公司中国肿瘤医疗有限公司(COF)为集团在肿瘤科方面的研发分支,截至目前有10项肿瘤产品正在研发,包括5项创新及5项仿制药。
2月5日,COF用于治疗复发性或转移性宫颈癌的抗PD-L1单克隆抗体Socazolimab(前称ZKAB)获得国家药监局突破疗法认定。目前药品评审中心就新药申请会议提供回馈,新药申请预计将在6月份之前提交。
使用Socazolimab的骨肉瘤治疗迄今已招募83名患者,三期临床试验进度良好;Socazolimab结合化疗治疗小细胞肺癌的三期临床试验获批,预期今年7月开展患者招募。
智通财经APP认为,随着今年李氏大药厂新产品上市,以及产能释放和营销力度的上市,有望迎来业绩的显著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