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外耳道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近15人面临听力受损,耳鸣耳闷耳流脓的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出名医院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

为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关爱和帮助特殊群体,提高残障人士生活质量,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将每年五月第三个星期日设立为全国助残日。

.5.15

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写道:寂静将使他更加喜爱声音。

喧嚣尘世使很多人心生厌倦,然而,假如我们失去三天的听力,恐怕我们将比任何人都要热爱这个喧闹的世界。

我们无法想象,听力残障者数十年如一日处于无声世界的孤寂无助。可是,在生活节奏加快,娱乐噪音泛滥的大环境下,听力残障离我们并不遥远。

01听力残障的严峻现状

目前全球约有五分之一的人听力受损

预计年全球超过15亿人听力受损

我国听力言语残疾人数居五类残疾之首

全球11亿年轻人正面临听力损失的风险

全球约有万儿童患残疾性听力损失

中国目前至少有万老年性耳聋患者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从出生、成长、青年、老年……听力损失可能发生在我们生命历程中的任何阶段,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那么,导致听力残障的耳科疾病都有哪些?要如何预防耳病的发生?02常见的耳科疾病有哪些早预防,早治疗

中耳炎

症状:耳闷胀、听力下降、耳溢液、眩晕

危害:轻则致鼓膜穿孔、耳朵流脓;重则破坏听骨引起严重听力下降,破坏面神经骨管引起面瘫;或破坏半规管引起迷路炎导致眩晕;甚至并发脑膜炎、脑脓肿、引发中耳癌,威胁患者生命。

鼓膜穿孔

症状:耳痛、听力下降、耳闷塞感、耳鸣、眩晕

危害:鼓膜穿孔会导致患者听力下降,穿孔后外界的细菌、污水、异物可经穿孔进入中耳引起中耳感染,还有形成胆脂瘤的危险。

外耳道炎

症状:耳痒、炙热、耳痛、充血、肿胀

危害:一旦治疗不及时,急性外耳道炎迁延为慢性,将导致鼓膜上皮受损,出现脓性分泌物及形成肉芽,还会引起传导性耳鸣及耳聋

突发性耳聋

症状:听力下降、耳鸣、耳堵、眩晕、眼震

危害:可在瞬间造成听力损失,部分突发性耳聋长期久拖不治会发展成全聋。长期耳鸣、耳聋还会影响情绪,使人烦躁不安,辗转难眠。

03这些方法拯救听力远离嘈杂环境日常建议的安全音量水平是低于85分贝,持续时间不超过8个小时。如果环境噪音过大,一臂距离远的人说话都无法听清,或耳内疼痛、耳鸣,那么声音可能太大了,建议尽量远离嘈杂环境。“耳机*”记住“三个60”原则①听耳机的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②连续佩戴耳机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③当外界环境噪音超过60分贝时尽量不要使用耳机(比如地铁的噪音就超过了60分贝)。不要用硬物掏耳朵耳道有自排自洁功能,大部分人的耳屎可以自行排出,建议尽量不要去掏耳朵。更不要用牙签、发卡、火柴棍等容易损伤耳道皮肤甚至鼓膜的硬物掏耳朵。特别要提醒大家不要到“采耳店”掏耳,操作不慎或工具不洁容易造成耳部感染,如果耵聍(耳屎)栓塞或耳部不适,也不要自行处理,医院耳鼻喉科进行检查治疗。正确擤鼻涕很多人擤鼻涕会捏住两侧鼻子,用力将鼻涕擤出。这种方法实际上是错误的,因为耳、鼻、喉相通,捏住鼻子造成的空气压力,如果不能从鼻子释放,就会蔓延到耳朵,一旦用力过猛可能造成鼓膜穿孔。注意劳逸结合,释放压力目前突发性耳聋以25-40岁的年轻人居多,原因在医学上还不是很明确。可能和熬夜、工作压力大、长期疲劳、睡眠不足等有关。人高度紧张时,耳朵血管收缩导致缺血缺氧,容易发生耳聋。04治耳病关键要趁早

听力残疾人群中的50%可以通过早期的筛查、治疗措施加以预防,尤其15岁以下儿童60%的听力残疾源于可预防的原因,但遗憾的是,大多数患者对早期症状的忽视,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造成不可挽回的听力损失。

如果您出现...

1.耳痛、耳痒

2.耳流水、流脓

3.耳闷胀、耳堵

4.听力下降、突发性耳聋

5.不明原因的耳鸣

出现上述症状时,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健康人群也应该定期检查听力,尤其60岁以上老人,以及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群,尤其要重视听力检测,这有助于及早发现听力损失的初步迹象。

另外要提醒大家,长期鼻塞、流涕也有可能引起中耳感染,所以,鼻炎患者也要特别注意耳部健康。

本期指导专家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专家一对一答疑。

预约提醒

为保证面诊质量、避免现场等待时间过长,我院实行预约制度,专家诊号有限,请患者提前预约挂号。

01

网络预约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即可预约三甲耳鼻喉专家

提前预约,免排队

02

电话预约

医院耳鼻喉特色专科

预约电话-

03

康复故事

耳部疾病康复案例→

喉部疾病康复案例→

鼻部疾病康复案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