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莫大于不知足
“祸莫大于不知足”,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六章的《俭欲》篇,原文是:“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说:最大的罪恶是放纵欲望,最大的祸患是不知满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快乐的。
老子的这句充满朴素辩证法的慧语,高度概括了人与财物名利的辩证关系,充分体现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俭欲”思想。”虽然他的思想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甚至有悖于与时俱进的今天,但是,他的人生修养和处世的见解,却依然能够洗涤人们的灵*,敲响反腐倡谦的警钟,让那些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的人,醉而复醒。
我们不能否认,人都是有欲望的,而且人的欲望与生俱来,挥之难去,故而好名之人必为虚名所苦,重利之人必为贪利所困,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想占为已有。如果这种欲望过分地强烈,过分地膨胀,就会发展成贪婪成性,就会在欲望中沉沦,迷失方向。从近年来曝光的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人之所以走上一条犯罪的道路,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欲望”与“知足”平衡点,没有对权力的追逐加以约束,没有对金钱的欲求加以克制,从而丧失了理智,失去了节制,加重了欲望的比重,倾斜了“欲望”与“知足”的天平,最后走向了堕落甚至毁灭的深渊。
那么,如何把握好“欲望”与“知足”的平衡?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给后人提供了答案。他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也就是说,吃饭不要过分地追求山珍海味,穿衣不要过分追求服饰的华美,居住的场所不要过分地豪华,要“入乡随俗”,尊从千百年来所形成的风俗习惯,而不能得寸进尺,得陇望蜀,去追“甘食”、逐“美服”、求“安居”、享“乐俗”。
所以,作为*的领导干部,应当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和*性修养,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排非分之念,做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很有理想的人,很高尚的人,做物质的主人,而不做物质的奴隶的人,把为人民谋利益当作自已的毕生追求,甘当人民好公仆,一心扑在工作上。只有这样,才能够经受住各种考验,拒腐蚀,一尘不染,一身正气,才能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赞